:中国古代史
(一)宗法制和分封制
1、西周宗法制:
(1)内容: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,巩固国家统治制度。实行嫡长子继承制。
(2)作用: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,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。
2、西周分封制
(1)内容:周武王建立周朝后,实行分封制。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、功臣和先代贵族,建立诸侯国。
(2)作用:加强对地方的统治,开发边远地区,扩大统治区域。有利于西周政治稳定。
3、评价: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。
(二)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
1、皇帝:秦王赢政建立秦朝,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,自称始皇帝。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。
2、中央集权措施:
(1)三公诸卿制:中央官制
三公:丞相-处理政事
御史大夫-奏章、诏令、监察
太尉-军事
诸卿: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,向丞相负责
(2)郡县制:
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,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。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。
(3)评价: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,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,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、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。
(三)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
1、背景:汉初,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
2、措施:推恩令
3、作用:王国越分越小,中央集权加强
(四)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
1、构成:
三省-中书省:决策门下省:审议中书省:执行
三官为宰相,相权分散。
六部: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,直属中书省。
2、作用:三省互相牵制,监督,削弱相权,加强皇权的独尊。
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造,历代沿袭。
(五)明朝内阁:明成祖时期,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,随侍皇帝,参与机密事务决策,内阁出现。
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,票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。
(六)清朝军机处:
雍正时期,设置军机处。军机大臣品级不高,跪受笔录,军国大事由皇帝决定。
军机处的设置,提高行政效率,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,君主专制加强,中央集权加强。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
(七)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: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。
:中国近代史
1、鸦片战争(1840-1842)
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鸦片战争报复1842鸦片战争结果:中国战败中英《南京条约》影响:灾难;主权领土遭破坏;独立自主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
南京条约:割香港岛给英国;赔款2100万银元;开放广州、厦门、福州、宁波、上海五口通商;关税中英商定
2、第二次鸦片战争(1856-1860)
1856爆发1858《天津条约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《北京条约》影响:领土、主权破坏;中外反动势力勾结;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程度加深
3、太平天国(1851-1864)
1851年,洪秀全广西金田起义1853,攻占南京,改为天京,定都,标志与清廷对峙(《天朝田亩制度》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;《资政新篇》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)1864年,失败
评价: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,显示出局限性
4、甲午中日战争(1894-1895)
丰岛海战(中日开战)结果:中国战败1895《中日马关条约》(影响:领土、主权破坏;赔款加重人民负担;列强势力深入内地;外资设厂,拓展资本输出途径,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列强瓜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
5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(1900-1901)
1900八国联军侵华1901《辛丑条约》(影响: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不平等条约;赔款加重人民负担;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)
6、辛亥革命1911
(1)中国同盟会成立(1905)
纲领――民族主义: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(前提)推翻清朝封建统治
民权主义:创立民国(核心)推翻帝制,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
民生主义:平均地权(土地纲领)核定低价,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,增长低价归国家
三民主义:民主革命纲领,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,表达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,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,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
(2)辛亥革命:1911.10.10武昌起义
(3)中华民国的成立:1912年成立
(4)中华民国临时约法:
内容: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;各民族平等;国民有各种自由;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;实行责任内阁制
(5)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
A、辛亥革命是近代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
B、推翻清王朝;结束封建专制;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;人民获得自由民主权利
C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
D、打击帝国主义,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
7、五四运动
(1)背景(导火线):1919年巴黎和会,中国外交失败
(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,取消二十一条,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主权)
(2)过程:
1919.5.4,北京大学学生游行示威
(外争国权,内惩国贼;废除二十一条;拒绝在合约上签字)
惩办曹汝霖、陆宗舆、章宗祥;
1919.6.5,上海工人罢工,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
(3)初步胜利:释放被捕学生;罢免曹、陆、章;拒签和约
(4)历史意义:
A、五四运动是彻底的群众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
B、青年学生是先锋
C、工人阶级是主力军
D、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
8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
(1)1921.7.23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,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
(2)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,建立无产阶级专政,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
(3)指导思想:马克思主义
(4)中共建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: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
9、国民大革命
(1)第一次国共合作后,国民革命运动开始
(2)1926,北伐战争开始,目的是消灭北洋军阀
(3)1927年七一五政变,国民大革命失败
10、国共十年对峙(1927-1937年)
(1)1927年8月1日,南昌起义-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,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、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
(2)1927年8月7日,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,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
(3)1927年9月,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,随后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-井冈山革命根据地
(4)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-农村包围城市,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。
(5)1934-1936年红军长征
(6)遵义会议(1935)-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,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,成为党史转折点。
11、抗日战争(1937-1945)
(1)卢沟桥事变(1937.7.7),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
(2)全民族抗战(国共合作,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)
(3)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(1938.10)
(4)抗日战争的胜利(1945.8.15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)
(5)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:
A、中国人民百年以来第一次取得反帝侵略的完全胜利
B、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
C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
D、中国国际地位提高
12、解放战争(1945-1949)
(1)抗日战争胜利,国共谈判,签订《双十协定》
(2)1946.6,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,全面内战爆发
(3)1947.春,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
(4)1947.6,刘伯承、邓小平率解放军挺进大别山,战略反攻
(5)1948-1949,战略决战,三大战役
(6)1949.4.23,解放军占领南京,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-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
(7)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:
A、标志百年屈辱和分裂历史结束
B、统一和独立的新中国成立
C、改变世界格局,壮大世界和平、民主、社会主义力量,鼓舞世界民族解放运动
D、毛泽东思想(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)的伟大胜利
:中国现代史
1、新中国的建立
(1)新中国的筹建-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》召开,制定《共同纲领》,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
(2)新中国的建立-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
2、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
1956年,中共提出:长期共存,互相监督的方针,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新阶段
3、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
(1)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:
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,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,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,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,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。
(2)民族区域自治制度
A、1954宪法确认,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。
B、定义: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,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,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,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,行使自治权利。
C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:体现民族平等、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
4、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
(1)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
(2)文革后,法制制度的健全
A、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
B、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,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、法律化,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。
C、1998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》,加强扩大基层民主,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
5、祖国统一
(1)一国两制
A、理论的提出: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
B、定义: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,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,香港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
C、实践:
a、1997年7月1日,香港回归。 意义: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
B、1999年12月20日,澳门回归
6、新中国的外交
(1)建国初期的外交
A、外交方针: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
B、成就:①建国后第一年,中国同17国建交。
②1953年,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,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,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。
③1954年,日内瓦会议,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
④1955年,亚非万隆会议,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
(2)外交新局面(20世纪70年代)
A、1971年,联合国第26届联大,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。
B、1972年,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,签署《中美联合公报》,两国关系正常化。1979年,中美建交。
C、1972年,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,中日建交
D、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,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,外交出现新局面。
(3)新时期外交
A、积极参加联合国活动,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,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。
B、2001年,上海合作组织成立,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合作。
上一篇:高考历史文综必备知识点
上一篇: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分析